学校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简称成中医,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为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直属四川省,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为四川国医学院,建校于1936年,1954年改名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于1956年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的原址上成立了成都中医学院。1978年,学校成为了中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学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1995年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学校先后两次入选四川2011计划;2021年8月,学校入选了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名单。
截止2023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占地面积约1800亩,拥有20个学院、3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6万余人,其中研究生5200余人。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设有20个学院,开设3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护理学等多个学科
师资力量:
截止2023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岐黄工程”专家14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级特聘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8人;获批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全国中医药创新团队3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9人。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四川省杰出人才奖、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等省部级称号19人,四川省特聘专家55人。
校旗: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旗为长方形旗帜,基色为赭红色、辅色为青灰色,中央分别印有校徽、中文校名全称、校名英译全称,大小为长240公分、高160公分,长与宽的比例为3:2,可放大或缩小,象征着学校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传承力量悠久。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博学、精思、笃行”。
学风
“乐学、善思、求本、创新”。
校庆日:
2021年10月,学校设定为校庆纪念月,将10月25日至10月31日设定为校庆纪念周。同时,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章程》第一百零七条中规定,学校校庆日为每年8月16日,校庆纪念日则为10月末的星期五。
校歌:
《成都中医药大学之歌》
时光荏苒师生情,岁月如歌母校兴,
学子万众绍岐黄,德泽千载为人民。
厚德博学,精思笃行,书山勇狩猎,学海敢捕鲸。
求实团结,勤奋进取,挚诚教天使,精心育医神。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穷理法方药,参四时阴阳。
胸怀医技,医相兼良,救助众人疾,铸就中华魂。
啊,撷取春风的翅膀,
啊,高擎绚丽的憧憬,
啊,成都中医药大学,
腾飞吧,向着明天飞腾!
腾飞吧,向着明天飞腾!
社团文化:
截至2023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社团包括志愿公益类(绿色环保协会、蜜蜂的家、杏林迷彩协会、杏林先锋人协会),学术科技类(“Psyche”杏林之心、AUG实验室、爱眼协会、巴蜀名中医学术传承与研讨协会、藏医药发展协会等),文化体育类(淳德古琴社、FlyingWheel协会——halfcab滑板社、Flying轮滑社、IM电子竞技社、i读书协会、Latin舞社、X次元动漫社等)。校内开展过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活动,已形成了具有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杏林”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校内学生还荣获了国家级省级学术科研及创新创业赛事奖项、志愿服务类赛事奖项、文化艺术类赛事奖项等210余项,获得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占地面积约1800亩,共有着温江主校区、十二桥校区、人南校区、汪家拐校区4个校区,全日制在校学生约2.6万人。
温江主校区
该校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1166号, 设有基础医学院、民族医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外语学院、 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护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基尔健康医学院、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智能医学学院和体育健康学院。
十二桥校区
该校区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十二桥路37号,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院、养生康复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人南校区
该校区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15号,校区内主要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生殖妇幼医院。
汪家拐校区
该校区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下汪家拐街16号,校区内主要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