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中医针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理论体系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泛、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经济简便等诸多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领域,深受医患双方的认可与青睐。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对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针灸作为一种绿色、自然的疗法,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显著的临床效果,愈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然而,传统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穴位选择的主观性较强、治疗方案缺乏标准化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灸疗法的进一步推广与发展。
四川省科学养生促进会会长、四川医宗天康中医学研究院院长、天宗针灸学派学术带头人桑子冰教授的 “三穴论治” 辨证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辨证法以其独特的创新思维和临床实践经验,为中医针灸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发展方向。“三穴论治” 辨证法包括以穴辨证、以穴为药、以穴合方三个核心要素,将穴位的诊断、治疗特性与方剂配伍理念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针灸治疗体系。
本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大量临床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详细阐述 “三穴论治” 辨证法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效果,揭示其在提高针灸治疗精准性、疗效和临床应用范围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从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推广等多个维度,探讨 “三穴论治” 辨证法对中医针灸学术发展和传承的深远意义,为推动中医针灸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针灸学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对于针灸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桑子冰教授的 “三穴论治” 辨证法提出后,引起了国内中医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临床验证,认为该辨证法创新性地将穴位的诊断、治疗特性与方剂配伍理念相结合,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以穴辨证,能够更精准地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以穴为药的理念,使穴位的功效更加明确,便于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选穴;以穴合方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配伍理论,通过合理的穴位组合,能够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 ,应对复杂多变的病症。
在临床应用方面,“三穴论治” 辨证法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如面瘫、中风后遗症等,通过以穴辨证确定病位和病因,再运用以穴为药和以穴合方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症状;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针对胃痛、胃胀、腹泻等病症,依据 “三穴论治” 辨证法进行穴位配伍,能够调节脾胃功能,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国内对于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虽然临床应用案例较多,但大多缺乏系统的、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对于该辨证法的疗效评估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难以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对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内涵和应用进行了探讨,但对于其与传统针灸理论的关系以及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在国外,针灸作为一种替代医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许多国家开展了针灸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灸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以及安全性等方面。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在缓解疼痛、调节内分泌、改善心理状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在疼痛治疗领域,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如腰痛、关节炎疼痛等,其疗效得到了部分临床研究的支持;在心理疾病治疗方面,针灸对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显示出了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然而,国外对于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文化背景和医学体系的差异,国外对中医针灸的理解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常见的针灸治疗方法和穴位上,对于 “三穴论治” 这种较为新颖和复杂的辨证法,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国外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与国内有所不同,在将 “三穴论治” 辨证法推广到国际上时,需要考虑如何适应国际研究的要求和标准,以提高其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于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临床案例研究,进一步探讨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中医针灸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剖析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文献研究法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专著等,全面梳理中医针灸理论的发展脉络,深入了解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起源、发展和研究现状。在对《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中医文献的研究中,挖掘针灸理论的根源,探寻 “三穴论治” 辨证法与传统针灸理论的内在联系;对现代学术期刊上关于 “三穴论治” 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案例分析法为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收集了大量运用 “三穴论治” 辨证法治疗的临床案例,涵盖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领域的疾病。对每个案例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表现、诊断过程、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总结 “三穴论治” 辨证法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特点,验证其临床疗效。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案例分析中,发现 “三穴论治” 辨证法在治疗面瘫、中风后遗症等疾病时,能够通过精准的穴位选择和配伍,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症状。
临床观察法则为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疗效评估提供了直接的数据支持。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患者,采用 “三穴论治” 辨证法进行治疗,并设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定期观察和记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观察中,通过对采用 “三穴论治” 辨证法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采用传统针灸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 “三穴论治” 辨证法组患者的症状缓解速度更快,治疗有效率更高。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多维度分析和大量真实案例支撑两个方面。从理论、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等多个维度对 “三穴论治” 辨证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在理论维度,深入探讨了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理论基础,包括经络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等,揭示了其与传统针灸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在临床应用维度,详细阐述了 “三穴论治” 辨证法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参考;在价值和意义维度,从精准治疗、缩短疗程、降低成本、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推广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了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本研究收集了大量真实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临床实践,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不仅验证了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临床疗效,还为该辨证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案例数量更多、病种更丰富、分析更深入,能够更全面地展示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优势。
二、“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理论基础
2.1 中医经络腧穴学说与 “三穴论治”
中医经络腧穴学说源远流长,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如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深刻阐述了经络对人体的重要性。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如同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和信息网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系统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承担着运行气血的关键任务,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经络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就会导致脏腑组织失养,引发各种疾病。正如《灵枢・经脉》所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经络系统还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节,可使人体的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保持健康。当阴阳失调时,疾病便会乘虚而入。
经络学说为 “三穴论治”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穴位作为经络上的特殊部位,是气血输注于体表的汇聚点,也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作用部位。穴位与经络、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 “三穴论治” 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
从经络的角度来看,每条经络都有其特定的循行路线和所联系的脏腑,穴位则分布在经络上,与经络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当经络气血出现异常时,相应经络上的穴位会出现压痛、结节、温度变化等异常反应。这些异常反应可以作为 “三穴论治” 中以穴辨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穴位的触诊和观察,医生能够判断经络气血的盛衰、通畅与否以及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在临床上,若患者出现头痛症状,且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处有明显压痛,结合经络循行,可判断可能是膀胱经气血不畅所致。
穴位与脏腑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通过经络与体表的穴位相互沟通,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可通过穴位反映出来。例如,脾胃功能失调时,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能会出现压痛、胀满等异常感觉;心脏功能异常时,手少阴心经上的神门、内关等穴位可能会出现反应。在 “三穴论治” 中,以穴辨证正是基于这种联系,通过对穴位的诊断来判断脏腑的病变情况。医生还可以根据穴位与脏腑的关系,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与经络、脏腑的联系为 “三穴论治” 中的以穴为药和以穴合方提供了依据。每个穴位都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同中药一样,有其特定的功效和主治范围。这是因为穴位与经络、脏腑的密切关系,使得刺激穴位能够调节经络气血,进而影响脏腑功能。大椎穴位于督脉,为诸阳之会,具有解表散寒、清热泻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等病症;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补肾培元、温阳固涩,常用于治疗肾虚、阳痿、早泄等病症。在以穴合方中,医生根据病情和穴位的特点,将不同功效的穴位进行组合,如同中药方剂的配伍一样,发挥协同治疗作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2.2 以穴辨证:临床诊断的创新视角
2.2.1 辨证原理与方法
以穴辨证作为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关键环节,其原理根植于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理论。人体经络系统如同一张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将全身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紧密相连,而穴位则是这张网络上的关键节点,是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当人体内部的脏腑或经络出现病变时,相应的穴位会产生一系列物理特性变化,这些变化犹如疾病的信号,为医生提供了诊断的线索。
穴位的压痛是常见的异常反应之一。当人体某一脏腑或经络发生病变时,与之相关的穴位会出现压痛敏感的现象。这是因为病变导致经络气血不畅,气血阻滞在穴位处,从而引起压痛。当脾胃功能失调时,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梁丘等穴位往往会出现明显压痛。足三里作为胃经的重要穴位,具有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当脾胃出现问题时,该穴位的压痛反应可作为判断脾胃病变的重要依据。
结节和条索状反应物也是穴位异常的重要表现。这些结节和条索状反应物的出现,通常与经络气血的瘀滞、痰凝等病理因素有关。在一些慢性疾病中,如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等,相应经络上的穴位常常可触及结节或条索状反应物。在乳腺增生患者中,乳房周围的膻中、乳根等穴位以及肝经上的期门、太冲等穴位,可能会出现结节或条索状反应物,提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等病理状态。
穴位处的皮肤色泽变化也能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正常情况下,穴位处的皮肤色泽应与周围皮肤一致。当出现疾病时,穴位处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发红、发白、发青等色泽改变。皮肤发红多提示有热证,可能是由于外感风热或体内脏腑积热所致;皮肤发白则可能与气血不足、阳气亏虚有关;皮肤发青往往与寒凝气滞、瘀血阻滞等因素有关。在感冒发热患者中,大椎穴处的皮肤可能会发红,这是因为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发热时阳气亢盛,通过大椎穴反映出来;而在一些虚寒体质的人身上,关元、气海等穴位处的皮肤可能会略显苍白,提示阳气不足。
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医生需要运用多种穴位诊断方法,以准确获取穴位的异常信息。触诊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医生通过手指的触摸和按压,感受穴位的压痛、结节、温度等变化。在触诊时,医生需注意手法的轻重、力度的均匀性以及与患者的沟通,以确保能够准确感知穴位的异常情况。医生还会观察穴位处的皮肤色泽、形态等外观变化,结合触诊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望诊时,医生需仔细观察穴位周围皮肤的颜色、光泽、有无皮疹、脱屑等异常表现,这些都可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穴位诊断方法的操作要点至关重要。医生在进行穴位诊断时,要保持安静、专注的状态,避免外界干扰,以便准确感知穴位的细微变化。手法要轻柔、稳健,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患者不适或影响诊断结果。在触诊过程中,医生应逐渐增加压力,从浅到深,感受穴位不同层次的变化。同时,要注意左右两侧穴位的对比,因为一些疾病可能会导致双侧穴位反应的不对称,通过对比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舌象、脉象等其他诊断信息,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2.2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在临床实践中,以穴辨证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众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以下通过多个具体案例,详细阐述以穴辨证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过程和效果。
案例一:颈椎病
患者李某,男,45 岁,长期从事伏案工作。近日出现颈部疼痛、僵硬,伴有右上肢麻木、无力,活动受限。在进行以穴辨证时,医生首先对患者颈部及上肢相关穴位进行触诊。发现颈夹脊穴处有明显压痛,且右侧风池、肩井、曲池、外关等穴位压痛敏感,其中风池穴处还可触及条索状反应物。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工作特点,判断为长期伏案导致颈部经络气血不畅,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
基于以穴辨证的结果,医生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采用针灸治疗,以颈夹脊穴、风池、肩井、曲池、外关等穴位为主穴,通过针刺这些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在针刺过程中,根据穴位的特点和病情的轻重,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以增强针刺的效果。配合推拿按摩,对颈部及肩部肌肉进行放松和梳理,进一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麻木症状。经过一个疗程(10 次治疗)的治疗,患者颈部疼痛、僵硬明显减轻,右上肢麻木、无力症状也得到显著改善,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案例二:月经不调
患者王某,女,30 岁,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时多时少,经期伴有腹痛、乳房胀痛等症状,已持续半年之久。医生在进行以穴辨证时,发现患者关元、气海、三阴交、血海、太冲等穴位有异常反应。关元、气海穴位处压痛明显,且皮肤温度略低,提示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三阴交、血海穴位可触及结节,质地较硬,表明气血瘀滞;太冲穴压痛敏感,且穴位处皮肤发红,反映肝郁气滞,肝火偏旺。综合患者的症状和穴位表现,判断为肝郁气滞、气血失调、冲任不固所致的月经不调。
针对这一辨证结果,医生制定了疏肝理气、调理气血、温补肾阳的治疗方案。采用艾灸关元、气海穴位,以温补肾阳、散寒通络;针刺三阴交、血海、太冲等穴位,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调理冲任。在针刺太冲穴时,采用泻法,以清泻肝火;针刺三阴交、血海时,采用平补平泻法,以调和气血。同时,配合中药调理,给予疏肝理气、养血调经的中药方剂,以增强治疗效果。经过三个疗程(每个疗程 10 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 2 - 3 天)的治疗,患者月经周期逐渐恢复正常,经量适中,经期腹痛、乳房胀痛等症状明显减轻,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三:失眠
患者张某,女,48 岁,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失眠,伴有多梦、易惊醒、心烦、头晕等症状。医生在进行以穴辨证时,发现患者神门、内关、心俞、肾俞、百会等穴位有异常表现。神门、内关穴位压痛明显,提示心经气血不畅,心神不宁;心俞、肾俞穴位处皮肤温度略低,且可触及小结节,表明心肾不交,阴阳失衡;百会穴处有轻微压痛,且头皮紧张,反映清阳不升,脑窍失养。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生活工作情况,判断为长期精神压力导致的心肾不交、肝郁气滞、心神失养所致的失眠。
根据以穴辨证的结果,医生制定了交通心肾、疏肝理气、宁心安神的治疗方案。采用针刺神门、内关、心俞、肾俞、百会等穴位,以调节心经、肾经气血,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在针刺神门、内关时,采用平补平泻法,以调和心经气血;针刺心俞、肾俞时,采用补法,以补肾养心;针刺百会时,采用轻刺激手法,以升清阳、醒脑窍。配合耳穴压豆,选取心、肾、神门、皮质下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通过刺激耳穴,调节全身脏腑气血功能,改善睡眠。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调整心态。经过两个疗程(每个疗程 10 次治疗)的治疗,患者失眠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显著提高,多梦、易惊醒、心烦、头晕等症状也逐渐消失,精神状态恢复良好。
2.3 以穴为药:穴位药化功效的精准认知
2.3.1 穴位与中药功效的类比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穴位与中药虽然形式不同,但在功效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蕴含着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以及独特的治疗智慧。穴位,作为人体经络系统上的关键节点,是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中药则是通过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经过炮制加工后用于治疗疾病。将穴位与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功能进行类比,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穴位的治疗作用,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理论支持。
从性味归经的角度来看,穴位与中药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大椎穴,位于人体督脉,为诸阳之会,阳气汇聚于此,其性属阳,具有解表散寒、清热泻火的功效,恰似中药中的麻黄与石膏。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能通过发汗驱散体表的风寒之邪;石膏性大寒,味辛、甘,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力显著,常用于治疗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可清泻肺胃之火。大椎穴在治疗外感发热时,通过激发人体阳气,以驱散外邪,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在治疗内热炽盛之证时,又能清热泻火,与麻黄、石膏的功效相似,只是作用方式通过经络穴位的刺激来实现。
三阴交穴,作为肝、脾、肾三阴经的交会之处,集三条阴经的气血于一身,能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其功效如同当归、熟地黄等滋补类中药。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是补血的要药,常用于治疗血虚诸证,能使人体气血充足,血脉通畅;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作用突出,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证,能滋养肝肾之阴,补充人体的精髓。三阴交穴在临床应用中,通过调节肝、脾、肾三经的气血,达到健脾益血、调肝补肾的目的,与当归、熟地黄等滋补类中药在性味归经和功效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看内关穴,其位于手厥阴心包经,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养心安神的作用,与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药物以及远志、酸枣仁等安神药物的功效类似。旋覆花性微温,味苦、辛、咸,归肺、脾、胃、大肠经,善于降气化痰、降逆止呕,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嗳气、呕吐等证,能使上逆之气下降,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代赭石性寒,味苦,归肝、心、胃、肺经,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的功效显著,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呕吐、呃逆、气喘等证,能重镇降逆,平息上逆之气。内关穴在治疗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等脾胃气机上逆之证时,通过调节心包经的气血,达到和胃降逆的目的,与旋覆花、代赭石的降逆作用相似。在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系病症时,内关穴又能养心安神,如同远志、酸枣仁等安神药物,调节心神,使人体恢复平静。
这种穴位与中药功效的类比,不仅体现在单一穴位与单味中药的对应上,还体现在穴位组合与中药方剂的配伍关系上。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常常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多个穴位进行组合,形成类似于中药方剂的治疗方案。治疗肝郁气滞导致的胁痛,常选用太冲、期门等穴位,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能疏肝理气、平肝息风;期门穴为肝经的募穴,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二者配合,如同中药方剂中的柴胡疏肝散,以柴胡、香附、枳壳等药物配伍,共同发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这种穴位组合与中药方剂的类比,进一步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配伍理论,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路和方法。
2.3.2 临床应用实例解析
以穴为药的理念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通过精准选择穴位,能够如同运用中药一样,针对不同的病症发挥独特的治疗作用。以下将通过多个具体的临床案例,详细阐述以穴为药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过程、穴位选择依据以及治疗效果。
案例一:风寒感冒
患者赵某,男,30 岁,因天气骤变,不慎外感风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体温 38.5℃,舌苔薄白,脉浮紧。医生根据以穴为药的理念,选取大椎穴进行针刺治疗。大椎穴位于督脉,为诸阳之会,阳气汇聚之处,具有强大的解表散寒作用,在治疗风寒感冒时,其功效如同中药中的麻黄。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常用药物,能通过发汗解表,驱散体表的风寒之邪。大椎穴在针刺后,可激发人体阳气,使阳气振奋,从而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在针刺大椎穴时,医生采用提插补泻手法中的泻法,以增强穴位的泻邪作用。进针后,先将针快速刺入穴位一定深度,然后将针上提至浅层,再快速插入深层,如此反复提插,频率较快,力度较大,以激发穴位的经气,使邪气得以宣泄。针刺过程中,患者能明显感觉到一股热流从大椎穴向全身扩散,随后微微出汗。约 30 分钟后起针,患者发热、恶寒症状明显减轻,头痛也有所缓解。
经过后续两天的巩固治疗,每天针刺大椎穴一次,并配合多饮热水、注意休息,患者体温恢复正常,鼻塞、流清涕等症状消失,身体基本恢复健康。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大椎穴在治疗风寒感冒时,能够精准地发挥解表散寒的作用,如同中药麻黄一样,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且治疗过程相对简便、安全,副作用较小。
案例二:咽喉肿痛
患者钱某,女,25 岁,因近期工作繁忙,经常熬夜,加上饮食辛辣,出现咽喉肿痛、咽干口渴、声音嘶哑等症状。咽部红肿,扁桃体肿大,舌苔薄黄,脉数。医生依据以穴为药的理论,选取少商穴进行点刺放血治疗。少商穴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井穴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泻火的作用。在治疗咽喉肿痛时,少商穴的功效类似中药射干,射干性寒,味苦,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等证。少商穴通过点刺放血,可宣泄肺经郁热,达到清热利咽的目的。
在操作时,医生先对少商穴及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少商穴,深度约 1 - 2 毫米,挤出数滴紫黑色血液。放血后,患者立即感觉咽喉部疼痛减轻,咽部有清凉之感。随后,医生嘱咐患者多饮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经过一天的休息,患者咽喉肿痛症状明显缓解,咽干口渴、声音嘶哑等症状也有所改善。第二天再次进行少商穴点刺放血治疗,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生活。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少商穴在治疗咽喉肿痛时的显著效果,以穴为药的理念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准确地针对病症,发挥穴位的特殊功效,快速缓解患者的痛苦。
案例三:痛经
患者孙某,女,22 岁,痛经病史 3 年,每次月经来潮时,小腹冷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舌苔白,脉沉迟。医生根据以穴为药的理念,选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补肾培元、温阳固涩、调经止痛,其功效如同中药鹿茸、巴戟天等补肾阳药物,可温补肾阳,散寒止痛。三阴交穴为肝、脾、肾三阴经交会之处,能健脾益血、调肝补肾、调经止痛,类似于当归、熟地黄等滋补类中药,可调节肝、脾、肾三脏功能,养血调经。血海穴为足太阴脾经穴位,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如同中药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可促进经血运行,消散瘀血。
在针灸治疗时,关元穴采用艾灸的方法,将艾条点燃后,悬于关元穴上方 2 - 3 厘米处,进行温和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 15 - 20 分钟,以温补肾阳、散寒通络。三阴交、血海穴采用针刺手法,进针后采用提插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先将针缓慢刺入穴位一定深度,然后将针轻轻上提,再缓慢插入,如此反复提插,频率较慢,力度较小,以激发穴位的经气,达到补气血、调经络的目的。每次针刺留针 30 分钟,期间每隔 10 分钟行针一次。
经过一个疗程(7 次治疗,月经前一周开始,每天一次)的治疗,患者痛经症状明显减轻,月经量增多,色转红,血块减少,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也有所改善。连续治疗三个疗程后,患者痛经基本消失,月经恢复正常。这个案例表明,通过以穴为药的理念,合理选择穴位并运用适当的针灸手法,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治疗痛经等妇科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4 以穴合方:通过穴位的药化作用来协同增效的治疗策略
2.4.1 合方原则与配伍规律
以穴合方是 “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根据病情的复杂程度和个体差异,将不同功效的穴位进行有机组合,以达到协同增效的治疗目的。这一理念如同中药方剂的配伍,通过巧妙搭配不同药物,发挥其综合治疗作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
以穴合方的基本原则是主穴与配穴的协同配合。主穴是针对疾病主要症状和病因的关键穴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治疗作用,如同中药方剂中的君药,在治疗中起主导作用。配穴则是辅助主穴,增强其疗效或兼顾其他次要症状的穴位,类似于中药方剂中的臣药、佐药和使药。在治疗肝郁气滞导致的胁痛时,常以疏肝理气的太冲穴为主穴。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能直接调节肝经气血,疏解肝郁,对胁痛的主要病因起到关键的治疗作用。配以期门穴,期门穴是肝经的募穴,与太冲穴配合,可增强疏肝理气的功效,如同臣药协助君药发挥主要作用;再配伍阳陵泉穴,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具有理气止痛的作用,可辅助太冲穴和期门穴,缓解胁痛症状,起到佐药的作用。通过主穴与配穴的协同作用,能够更全面、有效地治疗肝郁气滞型胁痛。
穴位配伍的规律和技巧丰富多样,需要医生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精准把握。其中,表里经配穴法是常用的配伍规律之一。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中,表里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表里,气血相通。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互为表里。在治疗疾病时,可根据表里经的关系进行配穴。当患者出现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同时伴有便秘时,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进行配伍。列缺穴能宣肺止咳、解表散寒,合谷穴可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二者配伍,既能治疗肺经的感冒咳嗽症状,又能调节大肠经的功能,缓解便秘,达到表里同治的效果。
上下配穴法也是重要的穴位配伍技巧。这种方法是根据人体经络的上下对应关系,选取上肢和下肢的穴位进行配伍。在治疗头痛时,可选取上肢的合谷穴和下肢的内庭穴。合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能疏风解表、通络止痛,对于外感头痛、阳明经头痛有很好的疗效;内庭穴为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具有清热泻火、理气止痛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胃火上炎导致的头痛。通过合谷穴和内庭穴的上下配伍,可协同发挥作用,有效缓解头痛症状。
远近配穴法同样在以穴合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方法是将病变局部的穴位与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相结合进行配伍。在治疗膝关节疼痛时,可选取膝关节局部的犊鼻、梁丘、血海等穴位,这些穴位位于膝关节周围,能直接疏通膝关节局部的经络气血,缓解疼痛和肿胀;同时,配伍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作用,可通过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为膝关节提供充足的营养;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能舒筋活络、消肿止痛,对膝关节的疼痛和活动受限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过远近配穴,既能针对局部病变进行治疗,又能从整体上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在穴位配伍中,还需考虑穴位的特性和作用机制。不同穴位具有不同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特点,在配伍时要根据病情的需要,合理选择穴位,使它们的功效相互协同、相互补充。在治疗失眠时,选取神门、内关、心俞、肾俞等穴位。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能养心安神,调节心经气血,对失眠的主要症状起到直接的治疗作用;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可辅助神门穴,增强宁心安神的效果;心俞穴为心的背俞穴,肾俞穴为肾的背俞穴,二者配伍,可交通心肾,调节心肾不交的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失眠的病因。通过对这些穴位特性和作用机制的综合考虑,进行合理配伍,能够提高以穴合方的治疗效果。
2.4.2 典型案例深度剖析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以穴合方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以下通过两个典型案例,详细阐述其在复杂疾病治疗中的具体思路、治疗过程以及显著效果。
案例一:中风后遗症
患者刘某,男,60 岁,因突发中风导致右侧肢体偏瘫,伴有言语不利、口角歪斜、吞咽困难等症状。在进行以穴合方治疗时,医生首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了全面的辨证分析。患者右侧肢体偏瘫,属中医 “痿证” 范畴,结合其年龄、病史及舌象、脉象,判断为气血亏虚,脉络瘀阻,风痰阻络。
基于辨证结果,医生制定了以益气活血、祛风化痰、通络开窍为主要原则的以穴合方治疗方案。选取百会、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穴位作为主穴。百会穴位于巅顶,为诸阳之会,能醒脑开窍、升阳举陷,激发阳气,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脑部供血,对中风后的神志不清、言语不利等症状有重要的治疗作用;水沟穴为急救要穴,具有醒脑开窍、调和阴阳、回阳救逆的功效,可迅速恢复患者的神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能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疏通经络,调节心脏功能,改善气血运行,对中风引起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三阴交穴为肝、脾、肾三阴经交会之处,能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促进气血生成,滋养经脉,改善肢体痿软无力的症状;极泉穴为手少阴心经的起始穴位,尺泽穴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这三个穴位分别位于上肢和下肢的主要经络上,通过针刺可疏通经络气血,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配穴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了针对性选择。对于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翳风等穴位。地仓和颊车位于面部,能直接疏通面部经络气血,改善口角歪斜症状;翳风穴可祛风通络,对风邪侵袭面部导致的面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言语不利,加廉泉、通里等穴位。廉泉穴位于颈部,能利咽开窍,改善吞咽困难和言语不清的症状;通里穴为手少阴心经的络穴,可宁心安神、通络开窍,对言语不利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采用了多种针灸手法,以增强穴位的治疗效果。对于百会、水沟等穴位,采用强刺激手法,以醒脑开窍,激发阳气;对于内关、三阴交等穴位,采用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相结合的手法,根据患者的虚实情况进行补泻操作,以调节气血;对于极泉、尺泽、委中等穴位,采用提插泻法,以疏通经络气血,缓解肌肉痉挛。每次针灸治疗留针 30 分钟,期间每隔 10 分钟行针一次,以保持穴位的刺激量。
经过一个月的针灸治疗,患者右侧肢体的肌力逐渐恢复,从最初的完全不能活动,到能够进行简单的屈伸动作;言语不利症状明显改善,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口角歪斜症状基本消失,吞咽困难也得到了显著缓解。经过后续两个月的巩固治疗,患者右侧肢体的运动功能进一步恢复,能够在搀扶下行走,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案例二: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陈某,女,55 岁,患糖尿病 10 年,近期出现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并发症。表现为下肢水肿、蛋白尿、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症状。医生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合中医的辨证理论,判断患者为脾肾亏虚,气血不足,瘀血阻络,湿浊内停。
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制定了以健脾补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利湿降浊为原则的以穴合方治疗方案。选取关元、气海、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太溪等穴位作为主穴。关元、气海为任脉穴位,能补肾培元、温阳固涩、益气养血,增强人体正气,调节内分泌功能,对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根本病因有治疗作用;肾俞、脾俞分别为肾和脾的背俞穴,可益肾健脾,促进水液代谢和气血生化,改善肾脏功能和身体的营养状况;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节三脏功能,滋阴养血,通络止痛,对糖尿病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血海穴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瘀血阻滞引起的症状;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可滋阴益肾,调节肾脏功能,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配穴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了灵活调整。对于下肢水肿,加水分、阴陵泉等穴位。水分穴位于腹部,能利水消肿,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可健脾利湿,增强利水消肿的效果。对于蛋白尿,加三焦俞、中极等穴位。三焦俞能调节三焦的气化功能,促进水液代谢和排泄;中极为膀胱的募穴,可通利膀胱,协助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减少蛋白尿的产生。对于肢体麻木、疼痛,加曲池、合谷、阳陵泉等穴位。曲池、合谷位于上肢,能疏风解表、通络止痛,改善上肢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能舒筋活络、消肿止痛,对下肢的麻木、疼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采用了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关元、气海、肾俞、脾俞等穴位,采用艾灸的方法,以温补肾阳、健脾益气,增强穴位的治疗效果;对于其他穴位,采用针刺手法,根据穴位的特点和患者的虚实情况,运用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手法进行操作。每次治疗时,先艾灸,后针刺,留针 30 分钟,期间行针 2 - 3 次。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下肢水肿明显减轻,蛋白尿减少,肢体麻木、疼痛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感觉减退也有所改善。复查肾功能和血糖指标,均有明显好转。经过半年的持续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三、“三穴论治” 辨证法的临床应用
3.1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3.1.1 面瘫治疗案例
患者周某,女性,28 岁,因夜间开窗睡眠,晨起后发现左侧面部活动不灵,口角向右歪斜,左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刷牙时左侧口角漏水,伴有左侧耳后疼痛。患者自述发病前无明显感冒、发热等症状,既往身体健康,无面部外伤及手术史。
根据 “三穴论治” 辨证法,医生首先进行以穴辨证。通过触诊发现患者左侧翳风穴有明显压痛,结合面瘫症状,判断为风邪侵袭面部经络。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与面部经络联系密切。当风邪侵袭面部时,常在此处出现气血阻滞,导致压痛。
在以穴为药方面,翳风穴可疏散风邪,如同中药中的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能有效驱散侵袭面部的风邪;阳白穴位于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 1 寸,能祛风通络,改善眼睑闭合功能,类似白僵蚕,白僵蚕具有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中经络导致的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地仓穴位于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为面部局部穴位,可疏通面部经络气血,如同活血化瘀类药物,能促进面部气血运行,改善面部肌肉瘫痪症状。
基于以上分析,医生采用以穴合方的方法进行治疗。选取翳风穴、阳白穴、地仓穴为主穴进行针灸治疗。先针刺翳风穴,进针深度约 1 - 1.5 寸,采用捻转泻法,以疏散风邪,操作时使针感向面部扩散,留针 30 分钟,期间每隔 10 分钟行针一次;再刺阳白穴,平刺 0.5 - 0.8 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调整眼部经络气血,留针期间同样行针 2 - 3 次;最后针刺地仓穴,斜刺 0.5 - 0.8 寸,向颊车方向透刺,以疏通面部经络气血,行针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 30 分钟。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配合局部穴位按摩和艾灸,以促进气血运行。按摩时,用手指轻轻按摩面部瘫痪肌肉,从额头开始,沿眼周、面颊、口角等部位,向健侧方向轻轻提拉,每次按摩 10 - 15 分钟,每天 2 - 3 次;艾灸则选取翳风、阳白、地仓等穴位,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 2 - 3 厘米,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 15 - 20 分钟,每天 1 - 2 次。
经过 2 个疗程(每个疗程 10 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 1 天)的治疗,患者面部表情基本恢复正常,左侧眼睑闭合良好,口角歪斜症状消失,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正常,左侧耳后疼痛也完全消失。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对治疗结果非常满意。
3.1.2 中风后遗症治疗案例
患者王某,男性,65 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被紧急送往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经过住院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但遗留右侧肢体偏瘫、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中风后遗症。患者右侧上肢肌力 1 级,下肢肌力 2 级,无法自主站立和行走,言语表达不清,只能发出简单的单音节,口角向左歪斜,流涎。
医生运用 “三穴论治” 辨证法进行治疗。首先进行以穴辨证,通过触诊和中医四诊合参,发现患者右侧肢体相关穴位如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肌肉紧张或松弛等异常表现。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判断为气血亏虚,脉络瘀阻,风痰阻络。
在以穴为药方面,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能通经活络、疏散风邪,类似中药中具有祛风通络作用的羌活;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可清热解表、调和气血,如同具有清热活血功效的丹参;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类似于党参、黄芪等补气健脾的中药;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可滋阴养血、调肝补肾,如同熟地黄、当归等滋补类中药。
根据以穴合方的原则,医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选取百会、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穴位作为主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能醒脑开窍、升阳举陷,激发阳气,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脑部供血;水沟穴位于人中沟上 1/3 与下 2/3 交点处,为急救要穴,可醒脑开窍、调和阴阳、回阳救逆;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能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疏通经络;三阴交穴能滋阴养血、调肝补肾、通络止痛;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这三个穴位分别位于上肢和下肢的主要经络上,可疏通经络气血,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配穴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选择。对于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翳风等穴位。地仓穴位于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 1 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这两个穴位能直接疏通面部经络气血,改善口角歪斜症状;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可祛风通络,对风邪侵袭面部导致的面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言语不利,加廉泉、通里等穴位。廉泉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能利咽开窍,改善吞咽困难和言语不清的症状;通里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1 寸,为手少阴心经的络穴,可宁心安神、通络开窍,对言语不利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采用了多种针灸手法。对于百会、水沟等穴位,采用强刺激手法,以醒脑开窍,激发阳气;对于内关、三阴交等穴位,采用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相结合的手法,根据患者的虚实情况进行补泻操作,以调节气血;对于极泉、尺泽、委中等穴位,采用提插泻法,以疏通经络气血,缓解肌肉痉挛。每次针灸治疗留针 30 分钟,期间每隔 10 分钟行针一次,以保持穴位的刺激量。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言语训练等。肢体功能训练由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从简单的关节活动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如进行上肢的伸展、握拳、抓握练习,下肢的抬腿、屈膝、站立、行走练习等,每天训练 2 - 3 次,每次 30 - 60 分钟;言语训练则通过发音练习、口语表达练习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言语功能,每天训练 1 - 2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
经过 3 个月的综合治疗,患者右侧肢体的肌力明显恢复,上肢肌力达到 3 级,下肢肌力达到 4 级,能够在搀扶下缓慢行走,上肢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拿杯子、握笔等;言语不利症状明显改善,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口角歪斜症状基本消失,流涎现象也明显减少。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3.2 消化系统疾病治疗
3.2.1 功能性消化不良案例
患者林某,男,35 岁,因工作压力大,长期饮食不规律,近半年来频繁出现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等症状,尤其在进食后症状加重,伴有上腹部隐痛,无明显规律。曾自行服用一些胃药,如健胃消食片、吗丁林等,但症状缓解不明显。经胃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医生运用 “三穴论治” 辨证法进行治疗。首先进行以穴辨证,按压患者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时,患者有明显压痛。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是胃之募穴,能调理脾胃气机,反映脾胃功能状态;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脾胃的气血输注于此,对脾胃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与胃经通过经络联系密切,可调节胃气。结合患者症状,判断为脾胃虚弱、气机不畅。
在以穴为药方面,中脘穴能调理脾胃气机,如同理气和胃的木香,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缓解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足三里穴健脾和胃,类似党参、白术等健脾药物,能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脾胃虚弱的状态;内关穴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如同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药物,可缓解嗳气、恶心等胃气上逆症状。
基于以穴合方的原则,医生选用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进行针灸治疗。针刺中脘穴,进针深度约 1 - 1.5 寸,采用提插补泻手法中的泻法,以调理脾胃气机,操作时使针感向整个腹部扩散,留针 30 分钟,期间每隔 10 分钟行针一次;足三里穴行补法,进针深度约 1.5 - 2 寸,采用提插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先将针缓慢刺入穴位一定深度,然后将针轻轻上提,再缓慢插入,如此反复提插,频率较慢,力度较小,以激发穴位的经气,健脾益气,留针期间同样行针 2 - 3 次;内关穴平补平泻,进针深度约 0.5 - 1 寸,采用捻转补泻手法,均匀地捻转针体,以和胃降逆,留针 30 分钟。同时,配合饮食调理,嘱咐患者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促进胃肠蠕动。
经过 3 个疗程(每个疗程 10 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 1 天)的治疗,患者胃脘胀满、嗳气等症状明显减轻,食欲恢复正常,恶心症状消失,上腹部隐痛也基本缓解。随访 3 个月,患者症状未再复发,消化功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2.2 胃溃疡治疗案例
患者宋某,女,48 岁,有胃溃疡病史 5 年,近 1 个月来因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胃溃疡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规律性疼痛,多在进食后 1 - 2 小时出现,持续 1 - 2 小时后逐渐缓解,伴有反酸、嗳气、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胃镜检查显示胃窦部有一约 1.5cm×1.0cm 的溃疡面,边缘整齐,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医生根据 “三穴论治” 辨证法进行治疗。首先进行以穴辨证,通过触诊发现患者中脘穴、足三里穴、公孙穴有明显压痛。中脘穴作为胃之募穴,能直接反映胃的功能状态,胃溃疡患者中脘穴的压痛提示胃腑气血不畅,病位在胃;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脾胃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其压痛反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与胃经通过经络联系密切,能调节脾胃气机,其压痛表明脾胃气机失调,运化失常。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判断为脾胃虚寒,瘀血阻络。
在以穴为药方面,中脘穴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如同中药中的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溃疡愈合;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类似于黄芪,能补气健脾,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脾胃虚寒的状态;公孙穴能健脾益胃、通调经脉,如同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调节脾胃气机,缓解胃脘胀满、嗳气等症状。
基于以穴合方的原则,医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选取中脘穴、足三里穴、公孙穴